2014年8月25日星期一

续评万润南之“习同学:你其实有机会比普京更伟大”

戈阳
网络上最近热炒万润南,从表面上看,它起始于一位叫许知远的人于731日和86日发表在《金融时报》中文网的专栏作家的一篇题为“万爷在巴黎”的采访文章;许知远发文的第二天,即81日,“江南老客”在国内网站“博客日报”上、“公刘”在国外网站独立评论上先后重新刊登了万润南公开于20134月的一篇文章“习同学,你其实有机会比普京更伟大”。这篇文章重新刊出后随即出现针对万润南这篇文章的评论,笔者也于86日发表了评论

813日,中共官方媒体《环球时报》发表该报评论员单仁平的署名文章《“万爷在巴黎”的讲述令人感慨万千》,该文首先以英文形式发表在该报英文版上,真是用心良苦啊。815日,德国之声中文网络版刊登文章报导了“六四黑手”万润南回应失败者说”。最近一周来,两篇文章持续在网络上被转发,国际英文媒体更是早早对环球时报的文章做各种评论。笔者除阅读上述文章外,也颇有兴趣地梳理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,在此与读者分享。

一、“既红又专”的记者许知远
许知远是《金融时报》中文网的《2014:中国纪事》专栏作家,每周四上午刊登一篇文章。自20134月发表“公车上书”以来,万润南或许是第一次接受来自大陆名记的采访,连万润南自己都说“那么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25年前的风暴之后的流亡群体,非常难得”!根据报导推测,第一次访问万润南是在加州的一个老年公寓,文中说:“象五个月前的见面一样,又是个雨天……但巴黎郊外比北加州的小镇要诗意得多。那乏味、标准化的老年公寓……,被蜿蜒的小路、妩媚的法国姑娘替代了。”许知远于201310月下旬去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,而到20146月,已经在他北京的办公室接受采访了,回国前特意到巴黎,(与他人一起)第二次采访了万润南。估计两次采访时间应该在20141月和20146月初,因为伯克利的冬季学期是1月至5月。2014415日出版的广东《新周刊》417期文章“许知远 我觉得我可以成为时代的定义者”中提到:“去年秋天,他的老友在网上发文,《许知远去了伯克利》),……,以至于他冬天暂回北京,……,依然穿着最文艺的白衬衫。”半年之内从加州追到巴黎采访同一个人,中途1月的大冬天还穿着衬衫回北京一趟,实在是银子多多,不禁让人联想起大名鼎鼎的陈光标。
如果说韩寒是民间热捧的文人明星的话,那么许知远可以说是拥有中共官方几乎所有高层媒体粉丝的“特级”明星:在2012321日中央电视台网络新闻台发布的访谈中,许知远称自己为“独立自由的知识分子”;被百度称为国家级网站“中国选举与治理”建立了他的文集专页,搜集了他从20033月起作为经济观察报记者开始写的诸多文章,包括最近写的《万爷在巴黎》;中宣部网站“中国文明网”于2014619日转发了中新网新闻《王鼎钧、许知远获第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》(获奖作品《时代的稻草人》);2014811日,新华网撰文《在晚点飞机上阅读许知远范儿的一本书》
虽然许知远的文字和冯胜平一样,在某种程度上显得非常“犀利”,远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“出格”得多,但在民间他们并不拥有韩寒那么众多的粉丝。韩寒在20104月入选美国《时代周刊》“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”后,当时许知远在英国剑桥作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(一年刚好可以读完硕士,这位精英却只是访问学者,真谦虚)。他于20105月透过《亚洲周刊》发表文章《庸众的胜利》(此文无法从该刊上寻到),称“与其说这是韩寒的胜利,不如说是庸众的胜利,或是整个民族的失败”,个人的事情仅仅因为粉丝众多而被上升到民族的高度,难怪伟光正和民间都将他当作“精英”呢!韩寒对此很坦然,说自己是“说真话的既得利益者”。

二、环球时报评论
在美国“读书”期间(快40了,英文也非第二语言,还能读进去书,佩服),许知远采访报道了很多流亡人士,包括乌坎村的庄烈宏89年流亡美国的陈一咨的回忆余杰与孔庆东镇定的“黑手”陈子明……,为什么环球时报却只紧跟许知远第二次采访万润南的文章?我们不难发现万润南有两个特点与其他受访者不同:1、万润南在采访中显示了对六四的“反思”;2、万润南是唯一一位写过公开信给习近平的人。但是在第一次采访中,许对“六四黑手”这个说法表示反对,这不符合环球时报评论的要求。具体地说:
1、万润南在采访中“深沉”反省自己的角色,表示自己是八九学生民主运动的“被动卷入”者。这种深刻反思在第一次采访的文章中已经说了,文章未被采纳,第二次采访时作为“回顾”再次提及。
2、万润南给习近平的公开信从表面上看是劝谏习近平搞民主转型,但实际上是在向习推销一个突破十年皇帝执政期限的方案,借用一下冯胜平的用词,叫作“顶层设计”:十年到期时宣布大选,然后当选执政5年,之后连任一次再加5年,这样可以将十年的皇帝大限延续成为20年,如此可与普京执政年限一样长并且还得到一个“民主转型主导者”的美誉,如此习皇帝便“比普京更伟大”了!万润南甚至不惜“卖萌”,说:“习同学,我相信,你懂的”!,借此明确表示自己必投习一票!此种“耿耿忠心”恐怕中共现时的高官也不会有。如此这般当然会勾起习中央的特别关注了。这种“顶层设计”比冯胜平早些时候的“设计方案”更加符合习中央的胃口:冯居然说让习在十年大限之后,不要参选“总统”,留得万世美名于“青史”。看来“顶层设计”也是有升级版的:冯胜平设计的“假宪政方案”不如万润南的“民主转型又十年”的20年皇帝梦更受用。
3、许在第一次采访中表达了万润南们的“求情”了:“万润南……试图在一党专政的体制内发出不同的声音,……从未试图彻底颠覆这个体制。时至今日,他还多少认定,是整个社会的激进化,把邓小平推到了死角,才导致了悲剧。他们从未有坚定的政治立场、明确的意识形态作为支撑。这……谈不上‘幕后黑手’。”这种说法虽然与官方对外宣传的“六四黑手”说是矛盾的,但检讨之深刻与真诚恐怕是25年来少见的,很能赢得龙颜喜悦。
笔者无法揣测作为如此重要的“顶层设计”师,为何《环球时报》还要紧追着去揶揄和贬低?难道是希望将被已经严重边缘化的“异议人士”重新拉入聚光灯之下?难道是未来的“民主转型”将启用“代表”异议人士的“顶层设计师”以示“民主化”姿态?难道是在暗度陈仓?……无论如何,作为“异议人士”的笔者即使万润南无法“代表”我,我也不能“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”!

三、万润南的回应
实际上《环球时报》这篇文章水平极低,要批驳这种平庸和低俗的评价非常容易,这篇文章除了不带分析的引用之外,真正说出来的属于自创的话无非就是 “万润南被定性为1989年政治风波的‘幕后黑手’之一,……那批人被中国历史无情淘汰了。万润南和他的同伴们只能定义成失败者。”,并引述了万润南的一句话“我们犯的最大错误是,低估了难度,低估了共产党的韧性”作为他自己承认自己失败的证据。

历史总是记录不同时代的人在某一个历史时刻的表现,并不会追逐任何一个个人在他所处的历史时代之后的状况,而对普通人来说能够在历史中留下名字本身就是一种胜利,正如198964日凌晨学生们流着泪唱着歌被迫撤离天安门的时候,全世界的记者们说“学生们非常勇敢,他们做得非常棒!”(参见纪录片《坦克人》),这就是成功。这就是胜利。“被历史淘汰”不是指历史不再关注他们的未来,而是指将他们的行为从时间的长河中抹去。哪怕中共25年来极尽所能试图将八九民运及其参与者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,但历史将会记载这场运动和这些人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八九一代是成功的,他们在青春年少的时候,就将自己的声音与足迹留给了历史,留给了这个民族。

万润南在817《纵览中国》首发的《万润南、王康通訊及附文》传达出“成王败寇”是一种庸俗的价值观的看法。然而在他的“回应”中,他没有从这个角度去评价《环球时报》的“失败者”说,更没有涉及他在采访中所表达的自己并非“六四黑手”的观点,而是强调“被《环球时报》嘲讽,这是一种对我的认证。……说明他们不认为我和他们是同类,这对我是一种肯定。对他们的批评也不值得一驳。”看来确定自己的“民运人士”身份比反驳《环球时报》的揶揄更加重要。到此才明白,万润南才是“真的”民运人士,这是《环球时报》确认的。